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综合 >

缺乏根基的汉文帝,为何没变成西汉诛吕功臣的傀儡?原因竟是如此

来源:孟玲  

汉文帝刘恒表面“仁孝宽厚”,骨子里却透着刚毅冷酷。他以藩王身份仅带6人入京登基,却在短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他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龙腾虎跃的雄狮。

诛吕之乱,刘恒被选为“傀儡”皇帝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以周勃、陈平为首的权贵大臣联合刘襄等刘氏宗室发动了“诛吕之乱”,权倾一时的吕氏集团转瞬覆灭。


(相关资料图)

铲灭诸吕后,汉家朝廷又出现了拥立谁为皇帝的难题,展开了又一轮的明争暗斗。

在刘邦的子孙中,最有竞争力的是齐王刘襄。

论血统,他是刘邦儿子刘肥的嫡长子,根正苗红,且比汉惠帝低一辈,符合上承惠帝之绪的规定。

论能力,他有胆识有能量,在诸吕之乱中立“首义”之功,且得到了刘氏宗室实力派人物的大力支持。

如此看来刘襄接任皇位可谓是胜券在握。

但是,他的优秀也成为了登上皇位的绊脚石。

由于功臣集团和宗室集团立场不同,他们不愿意将抛头颅洒热血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交到一个政治能力强的人手中。

他们必须从自身安全考虑,决定拥立一个傀儡皇帝,将政治权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放心。

经过一番博弈,最终选定了毫无影响力的代王刘恒。

刘邦的儿子经过吕后的清洗后,在世的仅剩刘恒和刘长,刘长是吕后养大的。而刘恒性格温顺,母家又没有政治人物做支撑,符合好控制的标准。

当年刘邦死后,吕后对刘邦之子进行了大清洗,刘恒显然是最不足以构成威胁的一位,才被排除在外侥幸活了下来。

那刘恒真的如他们想象的那般温顺吗?接下来就知道了。

代王入京,与功臣巅峰交手

功臣集团兵分两路,一路由灌婴率军逼迫刘襄的“首义”之师离开长安;另一路派使者到代国接刘恒进京。

一般人听到这个天大的好消息,肯定急不可耐地朝着皇位奔去了,但刘恒并没有被天上突然掉下来的大馅饼砸晕。

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因为他摸不透功臣们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所以他的处理方式也非常谨慎。

他先是召集心腹大臣仔细分析了局势。郎中令张武等大部分人认为,这不过是功臣们设下的圈套,他们的用意是想夺取刘氏江山,将刘恒骗到京城囚禁或诛杀,不能去。

而中尉宋昌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刘氏的汉家政权本就是民心所向,并且刘氏宗室藩国强大,他们不敢有异心,此举本就是出自真诚,可以去。

刘恒同意宋昌的看法,但事关生死,他不得不慎重决策。

他又派舅舅薄昭前往长安一探虚实,薄昭亲自面见了周勃等大臣,对迎接代王入京的本意做了详细的了解,确认属实。刘恒这才下定决心,准备“入继大统”。

可见刘恒是位头脑冷静,处事十分谨慎的人。

但刘恒对周勃、陈平等功臣们炙手可热的权势威望和习兵、多谋诈的秉性依然很抵触。

他们之间的政治较量在刘恒入京途中就已经悄然展开。

当刘恒到了长安城外的渭桥时,果然文武百官都已在长安城外恭候,并以臣子的礼仪跪拜刘恒。刘恒也赶紧下车回拜,表现得很尊重对方。

这时,百官之首周勃想与刘恒私谈,但心腹宋昌悟出了刘恒的心思,赶紧制止说:“如果是公事,大可以当众说;如果是私事,王者不谈私事。”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刘恒接着说:“有关朝廷事务至代邸再议。”

周勃碰了一鼻子灰,老奸巨猾的陈平立马跪地,高呼万岁。周勃这才反应过来,跪下将玉玺献给了刘恒。

顿时,渭桥河边欢呼“万岁”的声音响彻云霄,此时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也就显示出来了。

宋昌这个回答有什么高明之处呢?当时刘恒处在一个君弱臣强的尴尬处境,如果乖乖按照大臣的意愿做事,那就彻底丧失了君王该有的气势。

而经宋昌这一漂亮的反驳,刘恒立马变被动为主动,不至于一开始就让大臣牵着鼻子走。可见他们之间的言语交流都带有“心机交锋”的痕迹,这一次过招刘恒赢得很漂亮。

那周勃到底想说什么呢?按后来发生的事来看,周勃很可能想要刘恒的一个许诺。

刘恒一入未央宫,首先做了两件事:

一是,断然剥夺了周勃他们的兵权,马上让自己的心腹宋昌和张武接管了京师的武装力量,从而消除了他们拥兵恃势,危害皇权的潜在威胁。

二是,发布第一道诏书给“诛吕事件”定性:是诸吕乱我大汉,几位功臣是“诛吕安刘”的社稷之臣,当重赏。这是给周勃、陈平等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制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

由此可推测,周勃当时想要私聊的应该就是这个问题。他们作为发动军事政变的首要人物,内心自然是有些不安的,他希望得到新君的理解和许诺,而刘恒也以此换来了至关重要的军权。

然后,他按军功重赏了诛吕功臣,太尉周勃益封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

正是采用了恩威并重、安抚与制约相结合的措施,使得功臣集团在失去军权后依然没有发生争端,表现得很配合。

汉文帝登基,智斗功臣集团

解决了军权问题后,汉文帝要做的是强化皇权。

首先要分化功臣集团的势力。他先对每个人都做了人物画像,仔细分析了他们的品性和政治影响力,针对不同的成员进行打压或拉拢。

比如周勃,重武轻文,有胆量和能量,在功臣集团和军队系统中个人威望太高。皇帝最怕这样的武将,需要加以约束,而重武轻文的人弱点是缺乏智慧。

陈平善谋略,在诛吕之役中,他仅是幕后策划者。他染指不了军队,可以说离开周勃他无法独立制造事端。所以,对陈平当以礼相待,并想办法挑拨他与周勃的关系,使其无法合作。

经过一番分析,汉文帝决定实施“一打一拉”的分化制衡策略。

他召来陈平对他说:“我刚即位,政务上还得您多多帮忙啊。我就拜您为右丞相,拜周勃为左丞相吧。”

可没想到,陈平做出谦让,认为周勃功劳比他大,他甘愿为左丞相。文帝则大大赞赏了他的谦让之风,特赏赐金千金,益封三千户。

而周勃当上右丞相后,文帝对他很是敬重,每次散朝都要恭恭敬敬地将周勃送出大殿。渐渐地周勃越来越骄横起来,不仅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更瞧不起读书人。

为此,文帝决定杀杀他的锐气。朝堂上突然问周勃:“全国一年有多少犯罪的人啊?”周勃惭愧地说:“不知道。”

接着问:“全国一年要收入、支出多少钱粮啊?”周勃又回:“不知道。”出尽洋相的他汗流浃背,感觉无颜再上朝。

这时有人就来“点拨”周勃,说他功高盖主,再这样下去恐怕就要大祸临头了。周勃一听,惊惧不安,便自行奏请免去了丞相之职,如此陈平便成了唯一的丞相。

至于是谁“点拨”了周勃,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最终受益人是陈平,所以很可能是老谋深算的陈平所为。

而陈平担任独相也只有1年的时间,就不幸病逝了。

汉文帝为了稳定政局只能暂时又将周勃召回继续担任丞相,但这次也仅仅担任了10个月的时间,汉文帝又想出了一个体面的理由,罢免了周勃的丞相之职。

按照汉初制度规定,军功老臣们受封列侯后,可以继续留在长安,不必前往封地。但文帝对他们很不放心,毕竟当初正是老臣们肆无忌惮地私下串联,才得以血洗吕氏一族。

为彻底消除封侯的权贵们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对政治的干扰,文帝下诏让这些老臣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但无人行动。

于是,文帝找来周勃对他说:“丞相是我最敬重的人,您应该带头做个榜样,率先回到封地去。”周勃也只能奉旨而行。

文帝就这样不动声色地瓦解了功臣集团。

领略了汉文帝的厉害之后,周勃回到封地后依然恐慌不安,他甚至连睡觉都身穿战甲。每当郡守例行共事来巡视时,他都命兵士手持兵器做护卫才肯相见。

久而久之,就有人诬陷他谋反,文帝借机将他逮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最后还是薄太后出面求情才得以获救。

至此,汉文帝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将这些“诸吕安刘”的风云人物,打得晕头转向,其他人谁还敢不乖乖就范?

汉文帝无声无息中瓦解强势诸侯国

对于同姓诸侯,文帝采取的方针是,弱者维护,强者打压。

将吕后执政期间废掉的几个诸侯王,恢复其王位,因此也得到了这些诸侯王的大力支持。

但齐王刘襄在诛吕之役中立过大功,而且势力最强,自然是汉文帝重点打压的对象。

汉文帝登基后不久,刘襄就病逝了。死后,朝廷为羞辱他还赐给他一个恶谥“哀王”,至于他生前究竟遭受了哪些屈辱和打击,史书中并未记载。

但从拥立汉文帝登基的功臣们遭遇中,可以猜测这样一位曾经觊觎皇位的诸侯王其经历必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对刘襄的两位弟弟刘章和刘兴居,文帝采取的是表面对其褒奖,暗地削弱势力。对其承诺的封赏不予兑现,实在无法推迟时,也只是将他哥哥刘襄的封地中割出一部分分封给他们。

在刘恒的刻意打压下,这几位在“诛吕安刘”事件中立了大功的兄弟,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反而备受欺压,可想而知他们心中怨恨有多深。

很快,年轻力壮,年仅25岁的刘章也郁郁而终了。

仅剩的弟弟刘兴居日子也不好过,实在不愿意继续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干脆举兵谋反。如此鲁莽,自然是不堪一击,结果战败的他以自刎告终。

写在最后

汉文帝刘恒在外人眼中,他宽厚仁孝,甚至有些无能,但实则隐藏极深。

在吕后清洗刘邦之子时,因为他的无能放过了他。

在功臣们选择新帝时,又因为他的温顺好控制,选择了他。

而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他只带6个人进京,既无权势又无背景,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功臣巨头乖乖俯首称臣,与诸侯宗氏也能彼此相安,把朝廷权势牢牢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他勤政爱民,凭借完美的人格魅力,赢得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成为了千古颂扬的明君。

真是不得不感叹,他才是将帝王之术运用到了巅峰的高人。

有人说,他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但他要是只做好人就当不了一个好皇帝,就没有本事坐稳江山,又谈何开创盛世呢?

责任编辑: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