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综合 >

攻克南京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劝他起兵反清,为何他没敢反清?_当前速递

来源:小岛知风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清文宗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去世,在临终前,咸丰最耿耿于怀的就是在他执政期间内南方爆发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自咸丰三年(1853年)时攻占了南京,并且洪秀全定都南京,一直对清朝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困扰。因此咸丰在临终前留下遗言称:“克复金陵(即南京)者王。”


(相关资料图)

咸丰的意思就是谁能攻灭太平天国,收复南京,就可以封其为王。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份,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攻破南京,并抓住了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太平天国宣告破灭。

按照当初咸丰的遗言来说,清朝理应册封曾国藩为异姓王,可是慈禧太后却仅以同治的名义册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不仅不给曾国藩封王,朝廷还多次下诏各地湘军尽快办理军费报销,这些事都让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和他的部下十分不满,因此向来蔑视清朝朝廷的曾国荃就劝大哥曾国藩趁着攻灭太平天国之时,趁机在南方自立,自己当皇帝,取代清朝。

平心而论,清朝对曾国藩算是利用完了就翻脸不认人,曾国藩确实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曾国荃说的也在理,但是曾国藩却非常的冷静,他直接拒绝了曾国荃等人的劝说。

曾国荃仍旧不死心,他对曾国藩说道:“两江在我们手里,闽浙在左宗棠手中,苏南有李鸿章,况且我们还有精兵二十万,可以说东南半壁江山都在我们掌控之中,况且如果我们再放出李秀成,以他太平天国忠王的身份还能号召十万太平军出来,三十万部队只等大哥你振臂一呼,届时攻破京城,恢复汉家江山,大哥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曾国藩却断然拒绝这个提议,曾国藩意味深长的对弟弟曾国荃说道:“人啊,要有自知之明,人与人之间相处你要明白彼此的位置,左宗棠现今贵为闽浙总督,手中大权在握,人家已然和我平起平坐,他是一代英杰之人,给我当幕僚时就已经展现出不甘久居人下的姿态,现在和我平起平坐,人家岂能甘愿向我俯首称臣?”

曾国荃听后默然不语,随即曾国藩又继续说道:“所以这就是人在共患难时是朋友,同富贵时那就成了敌人,我敢和你打赌,如果我们起兵,那第一个奉朝廷旨意来讨伐我们的人就会是左宗棠。”

随后曾国藩又说道:“我现在是剿灭太平天国的功臣,是朝廷册封的一等侯,我现在风光无限,李鸿章还会认我这个老师,如果我们起兵之后,我稍遇不顺,那么李鸿章肯定要会来讨伐我们,同样道理,我们手底下那些湘军军官们也是如此,稍有不顺,人家就会翻脸不认人了。”

“况且你可别忘了,你带领湘军攻克南京时,那可是纵容他们劫掠了好几天,湘军之前犹如一头饿狼,战斗力极强,可是攻克南京之后,他们已经被喂饱了,暮气已现,他们哪还可能再提着脑袋去干搏命的事情,所以我们哪有什么三十万精锐部队。”曾国藩这一番话直说的曾国荃和一众部属哑口无言。

其实曾国藩分析的也确实是句句在理,在历史上曾国藩和弟弟曾国荃由于立下了攻灭太平天国的大功,虽然朝臣们表面上对曾氏兄弟立下不世之功表示庆贺,但实际上背地里给他们使绊子的人很多,当时就有人向慈禧提议应该谨防曾国藩权力威势过大,有自立为王的打算。

曾国荃后来就被人在朝廷中诟病他纵容部下私吞太平天国的财富,还由于疏忽致使洪天贵福一度逃跑,不得已之下,曾国藩就让曾国荃上书朝廷,称染病在身,请求辞官回原籍养病。

而清朝的表现也让曾国荃大失所望,清朝直接批准曾国荃病退辞官,为此曾国荃辞官之后一度对清朝十分不满。

这些实际上都说明了清朝朝廷对曾氏兄弟的不放心,正是由于不放心,所以清朝才会派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以围剿捻军的名义进驻山东,僧格林沁在山东一面是负责平定捻军起义,一面也是伺机防备曾国藩,如果曾国藩有二心,那么僧格林沁的军队就能直接率军扑灭他。

在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后,更加微妙的是出自他幕府门下的左宗棠和李鸿章都立刻与他保持了距离,左、李二人都不敢再与曾国藩过多联络。其实左宗棠和李鸿章也很明智,他们知道这时候不管曾国藩会不会反都不能与之太近,否则让朝廷知道他们集体抱团,那他们就得集体完蛋了,这也能看出当时曾国藩的所处局势。

而曾国藩的湘军嫡系一直是由曾国荃统领,曾国荃在带领湘军攻克南京之后确实纵容湘军把太平天国的财富劫掠一空,可以说清朝在攻灭太平天国之后,国库并没有因为剿灭太平天国而获得财富,太平天国的财富基本都进了曾国荃这些湘军私人口袋里。

这些湘军通过劫掠太平天国的财富,就像曾国藩说的,本来之前都是饿狼,太平天国的财富已经把他们喂饱了,他们怎么可能再跟着曾国藩提着脑袋打清朝,这就是湘军暮气已成的原因。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其实还有就是曾国藩有自知之明,他本人的能力并不足以支撑他一统天下,他如果有朱元璋那般能力,他岂有不反之理。

实际上曾国藩并不太善于用兵打仗,他长于战略和谋略,他不太善于具体的战术应用,他战术极为死板,在对阵太平军将领时几乎都是屡战屡败,曾国藩动不动就被太平军打得想要跳河自尽,所以曾国藩并不善于用兵打仗。

曾国藩的强项是善于用人,对此他的对手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给出过很高的评价,石达开对曾国藩的评价是: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这意思就是说曾国藩并不以善战出名,而是他会用人,能提拔善于打仗的将领,战略规划很严谨,是石达开自起兵以来所未见。从石达开的评价来看,曾国藩是一个帅才而非将才。

所以曾国藩是像刘邦一样善于识人用人的帅才,但是要知道刘邦建立大汉王朝那是时运和机会并存才最终成功,很明显那个时代曾国藩并没有刘邦那种时机。

曾国藩以前帮清朝剿灭太平天国,输多少次都可以,因为清朝的朝廷能给他兜底,但是他如果自己起兵,没有人给他兜底,他输不起,他自己不善于战术,靠谁?上面说过他起兵后实际上能靠住的没几个人,最忠诚的也就只有曾国荃了,总不能全靠曾国荃吧。

因此曾国藩如果起兵反清,那他就不能有失败的机会,否则就得满盘皆输。

再看一看曾国藩打太平天国的战绩,打九江他用了十六个月,打安庆他用了十五个月,打南京他更是用了二十六个月,就他这龟速的战斗方式,他很清楚自己就不是打天下当皇帝的料。

东汉末年诸侯林立时,有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诸侯叫袁术,他只占据了江淮地区,他就敢明目张胆称帝,虽然那时候东汉朝廷已经衰微,但是还有曹操这个乱世枭雄,很快袁术就被曹操以东汉朝廷名义打败,地盘和人马全都被曹操兼并过去。

以东汉朝廷那么衰微,袁术称帝尚且还被曹操攻灭,曾国藩当然明白自己如果贸然称帝反清,他的下场可能比袁术还惨。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初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时,有点像吴三桂一样了,对清朝效忠的太猛了,他在《讨太平天国檄文》中称:在昔汉、唐、元、明之末,群盗如毛,皆由主昏政乱,莫能削平。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讨暴虐无赖之贼,无论迟速,终归灭亡,不待智者而明矣。若尔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压,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

曾国藩这意思就是说汉唐元明末期时,各地纷纷起义,都是由于皇帝昏庸无道,而现在咸丰皇帝勤政忧国,还能抚恤百姓,不增税赋,不增加壮丁,这是多么宽厚仁义,攻灭太平天国是迟早的事,太平天国那头的人应该赶紧投降,不要抵抗,否则玉石俱焚。

在这篇檄文中曾国藩把清朝统治者咸丰皇帝赞美的简直堪称千古一帝,要知道在清朝想反清打出的口号无非就是两种,一是驱逐鞑虏,恢复汉人河山;二是突出满清皇帝的昏庸无道且还残暴,然后以此号召起义。

洪秀全最初起义的时候就是利用两广民众对清朝政策的不满,然后他趁机煽动群众称满清昏庸无道,这才有了太平天国。他在定都南京之后,又亲自拜谒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在明孝陵前表明自己一定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决心,可以说洪秀全把两种口号都用起来了。

这两种口号在当时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曾国藩如果反清,这两种口号他适用于哪个?一个都不适合,谁让他当初把满清统治者都夸上天了。

可以说曾国藩就如同当年吴三桂勒死南明末帝永历帝朱由榔,向满清表忠心表过头了一样,吴三桂后来兴起三藩之乱,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都根本没人相信他,前明遗民都没人支持他,就因为他做得太绝,把后路都堵死了。

曾国藩对天下人把满清统治者夸上天再造满清的反,天下人得怎么看他,他又如何能号召天下人一起反清,所以他连起兵反清的合适理由都找不出来,他怎么反清。

因此曾国藩很明智没有反清,他如果敢反清的话,他的下场可能比吴三桂还惨多了,曾家九族都得被灭掉。

所以曾国藩根本不能起兵反清,曾国荃顾虑不周全,他可比曾国荃想得全多了,甚至他后来担心功高震主引起朝廷猜忌,在攻克南京一个月之后,不顾朝廷让他调遣湘军去平定捻军起义的命令,就立刻解散了大部分湘军。

曾国藩安心当两江总督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不仅没事,而且他受委屈处于弱势,湘军这些将领们反而会同情他。

后来慈禧一直不满以曾国荃为首的湘军将领们在攻克南京之后只上报太平天国的府库已被火焚烧,所以慈禧怀疑曾国荃隐匿了太平天国的巨额财富,再加之后来很多湘军出身的将领日益骄纵,因此后来她派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一面抑制骄纵的湘军将领,一面暗中调查当年曾国荃是否隐匿了太平天国的财富。

所以在同治九年(1870年)时,才会发生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大案,海盗出身的张文祥刺杀了两江总督马新贻,虽然目前刺马案还是历史上的谜案,但是根据现有的史料来看湘军将领收买张文祥行刺是有重大嫌疑的,而背后的主谋很可能就是湘军首领曾国藩。

慈禧眼看着湘军如此不好收拾,她也只得不好再继续深究,为了表明自己不再深究湘军的态度,她特意把曾国藩从直隶总督又调任两江总督,并让曾国藩亲自审理刺马一案,结果最后刺马案草草结案,最后也没查出来到底是谁指使张文祥行刺,当然,慈禧也不想再查了,反正把张文祥凌迟处死向天下人有个交代就完事了。

写在最后

所以在太平天国灭亡之后,曾国藩看似坐断东南,手握重兵,实际上很多湘军出身的将领如李鸿章、左宗棠等和他并不是一条心,而他的所掌控的湘军在攻灭太平天国之后,已经被曾国荃用太平天国的财富喂饱了,军心暮气沉沉,哪有战斗力,这也是后来曾国藩不顾朝廷命令他去围剿捻军而解散了大部分湘军的原因,这就是因为曾国藩除了怕功高震主被猜忌之外,他也怕湘军暮气沉沉没有斗志,根本不再适合去上战场了。

而曾国藩攻灭太平天国也并不是因为他的军事能力有多强,更多的是因为太平天国内部内讧不断所致,相对来说曾国藩除了识人用人之外,他的军事才能并不是特别卓越,距离名将还差远了。

后世之所以对曾国藩颇为推崇,主要还是因为曾国藩维护了儒家的地位,实际上曾国藩并不得老百姓拥护和认可,之前他在长沙缉捕盗匪时,杀了很多匪人,但是其中也产生了不少冤假错案,可以说他是滥杀无辜,因此在民间得了一个“曾剃头”的绰号,他的湘军烧杀劫掠的事也都没少干过,所以他在百姓心目中口碑很差,形象也很不好。

因此像曾国藩这样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他起兵反清怎能成功,所以他是很有自知之明,拒绝了曾国荃提议反清。如果他真的起兵反清,他绝对不仅自己会死得很惨,他的兄弟子侄们都得死得很惨。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