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综合 >

福建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来源:人民网  

“过去天天风吹日晒,还常因台风、赤潮担惊受怕。”养鱼几十年,59岁的颜家强没想到,快到退休年龄了还能体验一把“高科技”,“现在每天动动手指就能操作设备。”

去年9月,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装备“闽投1号”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下水。原来在近海养鱼的颜家强,受聘成为“闽投1号”工人,工作环境迎来改变。“过去渔民最怕渔网上长东西,海藻能把网目堵住,海蛎会把渔网磨破。”颜家强说,有了“闽投1号”,养殖网箱可以自动清洁,还能抗御超强台风。


(资料图)

“平台主体长92米、宽36米、高27米,甲板可活动面积达3000平方米。”“闽投1号”运营总负责人许航介绍,平台水下养殖水体达6.2万立方米,每年可出产优质大黄鱼600吨,年产值达1亿元左右。

告别传统渔业,迈向智慧渔业。在“闽投1号”智慧渔业系统显示屏上,记者能清晰看到大黄鱼活动的景象。水下安装有声呐、视频监控、海流监测和传输设备,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调整养殖方案。“在深海养殖的大黄鱼,活动水域比传统养殖宽广,体形、肉质更接近野生大黄鱼,市场价格更高。”颜家强说。

渔旅融合也是“闽投1号”的发展方向。基于宽阔的甲板空间和稳定的主体结构,“闽投1号”建有海景客房、海上餐厅、智能会议室等功能舱室,并配备海水淡化、污水处理设备,实现养殖平台的多功能及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福建是海洋与渔业大省,去年海洋生产总值近1.2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出口额均为全国第一。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近年来,福建不断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17台套,深远海养殖迈出坚实步伐。

养殖大黄鱼,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渔民宋向国曾走过弯路,“以前光想着扩大养殖面积,环保意识不强,导致养殖区所在水域水质变差,养鱼成活率也跟着下降。”

生态环保倒逼产业升级。2018年,宁德市大规模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在全省率先对传统的木质渔排进行升级改造,共清退和升级改造渔排142.7万座。同时,制定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分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摒弃原来的粗放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健康养殖。

海风徐来,碧波荡漾。从空中俯瞰,84口新型塑胶深水网箱紧密相连,宛若一块块“蓝色良田”。宋向国说:“我所在的公司,大黄鱼年产量由原来的7500吨提高到了8500吨。”

渔业增产,水产良种是关键。在连江县,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哲龙告诉记者,公司培育有“闽优1号”等8个海带良种,品质更优、抗病害能力更强,“增产2倍多,亩产值增加1万多元。”连江县还建立起鲍鱼种质资源库,目前已拥有绿鲍、红鲍、黄鲍、皱纹盘鲍等多个原种,其中自主培育的“福鲍一号”今年投苗量可达6亿粒,同比增长超2倍。

“要有好收成,得有好种源。”林哲龙深有感触。近些年,福建实施大黄鱼、鲍鱼、海参等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建成大黄鱼、海带、花蛤、鲍鱼等苗种产业化生产基地,形成一批种业龙头企业及品牌,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70%以上。

“我们要持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水产种业工程、智慧海洋建设等重点工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志涛表示,福建将进一步完善海洋与渔业产业链条,持续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全力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翁宇菲、张博岚、王影迪参与采写)

关键词:

最新文章